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無心插柳柳成蔭-白癜風的中醫診治

《醫者坦言》-無心插柳柳成蔭
臟腑功能失調,可引致不同程度的膚色改變。













臨床上,我沒遇過以醫治白癜風為主訴的病人。但就試過遇上臉上或身體有白斑的病人,因其他不適;如胃脹痛﹑月經病﹑失眠...而來求診。在治療的過程中, 隨身體健康改善,面上的白斑也開始出現變化,愈來愈接近正常膚色。
因此,我體會到藉改善肝、脾、腎等臟腑氣血不和的症狀,是有助改善並治療這些白斑,但需要一定的耐性。
可能白癜風除了影響外觀外,如沒有明顯不適,很多病人也就「認命」,由它去了。在治療這些白癜風的病人時,因為以解決他們主訴(如胃脹痛..)為首要目的,我也沒刻意用針對白癜風的治療思路,結果無心插柳下, 連皮膚都間接治好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治療特色。

原文刊於2018年6月18日YAHOO  白癜風的中醫診治

常言道「一白遮三醜」,可見白皙的肌膚是東方女性所崇尚的膚色。但要是臉上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出現有一塊沒一塊的白斑,不但影響外觀,還為患者造成精神困擾。
這些白斑俗稱「白蝕」,西醫稱為「白癜風」,中醫稱之為「白駁風」,屬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主要是由於局部皮膚黑色素減少或消失而引起;多表現為局部皮膚顏色變淡、變白、白斑界限鮮明,不痛不癢。輕者僅局部出現白斑,重者白斑可融合成片,屬頑固性慢性皮膚病。
中醫關於白癜風病名的記載早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白癜候》,因此對診治此病具有獨特的認識。

中醫認為白癜風的內因與肝、腎、脾的臟腑氣血失調有關;主要包括先天肝腎不足、後天飲食失節、脾胃運化失調、五志七情所傷等因素造成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
為先天之本而藏精,精血源於腎而藏於肝,肝腎同源,精血互化,共同為皮膚等組織器官提供營養物質。如果腎精虧虛,可導致精不化血,或肝血不足,血不能化精,以致皮膚絡脈失於濡養,生成白斑。
主疏泄,與人體氣機活動關係密切,因此情志刺激、精神緊張最能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機失調而發病。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失和,經絡不通,肌膚得不到氣血榮養,引起局部色素脫失而發病。
脾胃同居中焦,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飲食不節或其它原因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不足,則令肌膚失於濡潤,也可引起皮膚出現白斑。
因此臨床上,常處於壓力環境、過度勞累、飲食不節的人,往往容易誘發白斑或令白斑增加,使病情加重。
白癜風患者的白斑位置雖沒有明顯的主觀不適,看似無症可辨,但臨床上細心查察,患者往往表現出肝、脾、腎等臟腑不同程度的氣血不和症狀,如情緒緊張、脾胃功能失調等。

中醫如何治白癜風?

中醫治白癜風亦不著眼於局部白斑,而是從整體觀出發,因應個體差異,辨證論治,以補益肝腎、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為主要用藥原則,再配合梅花針叩刺白斑處,以調節局部經脈氣血,祛風通絡,使失和的經脈暢通,氣血暢行,令白斑處逐漸恢復顏色。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媽媽如何協助女兒面對月經不適?


原文刊於2018年8月13日青協家長傳動網
《媽媽如何協助女兒面對月經不適?》謝嘉雯中醫師


青春期少女的身心均有顯著改變,需要母親給予關懷和知識指導。
青春期少女的身心有顯著改變,需要母親給予關懷和知識指導。













2018年本港調查發現,香港中學女生痛經比率為 65.5%並曾因痛經影響學習日常活動和社交。隨年齡增長,經期不適和經的發病率也有所增加, 為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當中卻只有6.8%女學生曾因月經不適向中西醫求診,其餘93%不求診的女生,首選申訴對象便是母親。

既然媽媽是女兒成長的重要夥伴那麼該如何協助女兒緩解生理期不適呢?


首先要認識何謂痛經?
痛經是指女子在經期中或月經來潮的前後幾天出現週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觝,甚則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所 謂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指無生殖器官質性病變的痛經 ,這種情況常見於未婚或未生育的青年婦女。

中醫如何看痛經?
中醫認為痛經主要病機有二:
1)不通則痛指病理因素內伏,如寒邪﹑濕熱﹑血瘀﹑氣滯,導致沖任胞脈閉阻。
2)不榮則痛: 指沖任胞脈失於溫煦和濡養;或因脾胃素虛, 化源匱乏,氣血虛少, 行經後血海氣血愈虛,不能濡養子宮﹑沖任而引致疼痛。

青春期痛經的誘因:

中醫肝郁氣滯型痛經多由壓力導致;
月經來時會有腹脹痛﹑胸脹﹑血塊多的症狀。
1.壓力致病: 香港中學生學習壓力巨大經常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使肝氣疏泄失常導致氣血瘀滯,這些和情緒有關的因素常是痛經的誘因。



2.生活不節: 如每晚熬夜傷肝,令子宮失於氣血濡養。
3.寒邪致痛: 喜歡各種冷凍飲食,或是少女愛美,冬日衣著單薄又不注意保暖,或生活中過多使用空調,易使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凝滯不暢,均會導致行經時氣血不通產生痛經。

 中醫預防痛經有法

中醫認為大部份的痛經和行經期的不適症狀, 是可以透過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來預防的。如果媽媽能協助女兒在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相信能有效避免並減少痛經現象的發生,令女兒每個月能輕鬆面對月經的到來,提升學習效能。


唔想痛經, 就要少喝凍飲和注意衣物保暖啊~
1.         注意保暖: 出入冷氣地方要準備外衣披肩擋風。天冷時,可把暖貼貼於衣物 近腰部﹑少腹的位置,避免受寒。

2.         識飲識食: 月經前後,可多吃富鐵質的食物如黑芝麻﹑腐竹﹑黑豆﹑黑木耳﹑海參﹑牛肉﹑駝鳥肉﹑菠菜﹑番薯葉等。中醫認為以上食物經前食用可養血,經後食用則可補血。

3.         適當戒口: 月經前和行經時避免凍飲和生冷食物以免寒凝血脈引致痛經。

4.         適當鍛煉: 適當的運動既可減壓又有利行經時舒緩痛經 但在月經期間則避免做劇烈運動以免行經時氣血過度消耗。
5.         注意衛生: 月經期間要時刻保持局部的清潔  勤換洗內褲與衛生巾 嚴防細菌繁殖 

行山﹑野餐除可減壓又可促進親子關係

6.         勞逸有時: 香港學習緊張媽媽提醒女兒適時休息和女兒一起進行減壓活動如看電影﹑聽音樂﹑行山既可從緊張的學習節奏中放鬆過來又可增進感


7.         穴位按摩: 月經來前或痛經發生時可多按揉血海﹑三陰交﹑陰陵泉等婦科穴位有助預防緩解痛經。


和女兒一起選購衛生用品輕鬆打開月經話題~
媽媽可以和女兒一起選購衛生用品,主動分享自的經驗並藉此了解女兒生理期的情況,令女兒正確認識月經生理現象  減少對月經的恐懼  羞澀與厭惡的情緒痛經發生時可以暖水袋墊在腹或腰骶舒緩不適需要時多臥床休息。痛經或月經異常狀況持續不解時,宜向中西醫求診切勿諱疾忌醫,對健造成深遠的影響

來月經時無唔舒服自然能從容面對每一天。



     










參考文獻:
Wong C. (2018).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girls with Dysmenorrhoea. Reproductive Health 15(1)
80.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迎處暑】「秋老虎」出沒注意!要注意避暑防燥~












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 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今年823日為「處暑」;「處」即「止」的意思, 表示炎熱的夏天將要結束。北方降溫開始明顯, 但位處南方的香港,白天日照仍然強烈,此種處於夏秋交替,仍然炎熱不下的天氣,古人比喻為「秋老虎」;形象地提醒我們小心盛夏的餘熱像老虎一樣張牙舞爪,隨時偷襲我們的健康。
 
夏秋交替,避暑防燥
「處暑」後早晚雖逐漸轉趨清涼,但日間仍然高溫乾燥。此時暑熱容易耗費人體津液, 因此飲食上要選用生津潤燥的食物,身體津液充足,自然不怕「秋老虎」侵襲一家人的健康了。


1.醒神開學要健脾
夏天戶外活動量多,易耗氣傷津。如果夏天過食生冷食物,則易傷脾胃引致脾虛。脾虛的小朋友,容易表現倦怠﹑食欲不振﹑腹痛﹑腹瀉。以下湯水可健脾生津,趁開學前,為健康打底,精神抖擻迎接新學年。

1.1健脾生津湯
材料: 蓮子30克﹑太子參20克﹑山藥30克﹑麥冬30克﹑蜜棗2粒﹑瘦肉適量。材料洗淨,一起熬煮成湯。
夏天心氣易浮易燥, 蓮子補脾止瀉兼養心安神,令孩子從忙碌的暑假中,把心神平伏回來, 配上太子參﹑山藥﹑麥冬;有健脾益氣,益胃生津之效。

1.2 南瓜扁豆湯
材料:小南瓜半個﹑白扁豆60克﹑海底椰100克﹑栗米1, 瘦肉適量。材料洗淨,一起熬煮成湯。

南瓜甘溫;補脾益氣,白扁豆健脾止瀉,配上潤肺的海底椰和清甜的粟米,味道為小孩所喜。

2.增加津液防燥熱
除了適時喝水,避免中暑外,我們可藉食療增加身體的津液,預防秋燥。酸能生津,可多吃梨子﹑葡萄﹑奇異果﹑柚子﹑橙﹑楊桃等水果,既生津解渴,又可補充膳食纖維,預防小孩便秘

以下食療,既可清暑熱,又可增津液防秋燥:

2.1梨子百合粥
:甘﹑微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之效。
生食可清熱
,
煮熟食則可滋陰
梨子削皮去核﹑與鮮百合﹑白米一起熬成粥,味道清甜可口,加適量冰糖, 則可變成一道滋潤糖水。







2.2鮮榨甘蔗汁
本草綱目》記載:「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
如小孩大便不暢﹑大便硬或嘴唇乾燥﹑容易煩躁﹑常覺口乾要喝凍飲,可讓孩子喝鮮榨蔗汁以代替汽水凍飲。甘蔗能補脾陰,有清熱生津﹑下氣潤燥之效。




家長要注意包裝好的蔗汁成份有沒有摻雜砂糖增甜,否則功效打折之餘,還不小心增加糖份攝取,引致肥胖和蛀牙。

注意人群: 蔗汁﹑梨子性味甘寒,容易腹瀉的小朋友不宜進食過量。如要吃梨,則以燉煮後袪其寒性為佳,或以少量暖蔗汁為宜。


3.少吃煎炸防上火
處暑」雖代表夏天結束,但仍有餘熱,秋天燥令當道,因此要避免進食辛辣﹑燥熱食物,如炸物﹑烤肉﹑荔枝﹑榴槤等,以免傷津上火,誘發喉嚨痛﹑暗瘡﹑咳嗽﹑便秘等燥熱症狀。

4.早睡早起護肺氣
古人認為人的生活作息應隨四季而有所變化。秋季養生宜早睡早起;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的冷風並增強抵抗力,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減低秋天罹患呼吸疾病的機會。小朋友暑假時因不用上課,容易晚睡晚起床。趁開學前,父母可開始調節小孩早睡早起的生理時鐘,睡眠充足,自然能精靈開學不賴床。

註:以上食療只供參考,各人體質不同,服用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

部份圖片轉載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