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莫令孩子吹出「冷氣病」


















酷熱天氣警告持續生效, 在家或商場「歎冷氣」成了消暑活動之一。但小孩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能力差、抵抗力弱。 如果長期處於低溫的冷氣環境,反易令孩子生出「冷氣病」或「空調病」來。


所謂「冷氣病」或「空調病」,是因現代生活模式衍生出來的亞健康症狀。

古人養生,強調「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主要指自然界四時的不正之氣,侵襲人體致病的病邪,因此要注意迴避,以免生病。但現代社會,此「賊風」可廣義引伸致「人為賊風」----室內冷氣。

室外嚴熱高溫,人體藉排汗來散熱。小孩生性好動,在外嬉戲後容易大汗淋漓, 如果馬上走進冷氣地方,汗出當風,室內的冷氣嚴如風寒之邪,從肌表侵襲人體,使小孩容易出現感冒、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而室外﹑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急速變化,也容易刺激鼻子,出現鼻癢、噴嚏等。如果室內長開冷氣,新鮮空氣回流差,容易積聚環境污染物,如塵埃﹑塵蟎,誘發鼻敏感。

先「冷卻」,再進入冷氣房
從室外進入室內時,家長和小孩宜於常溫下「冷卻」5-10分鐘,待皮膚溫度下降,汗出停止後,再為孩子換上乾爽衣服,才進入冷氣房內。逛商場時,父母宜為孩子準備風衣,以抵禦室內的「虛邪賊風」。

有些家長也明白身處空調下容易吹出病來,因此常有孩子在家「著冷衫,開冷氣」等自相矛盾的行為。其實,只要留意以下各點,既可享受空調帶來的清涼,又可免於生病。

1.室內防低溫;開冷氣時,宜把室溫維持在23-25度,以 25.5 ℃為佳 。室外與室內的溫度宜相差5-10度左右。如想更涼快,把冷氣機的風機設定為較高扇速,而非把溫度一下子調得太低。

2.避風如避箭; 中醫認為風邪易襲人上部, 從口鼻而入,引致感冒﹑咳嗽。因此古人避風如同躲避弓箭一樣,充滿戒備心。冷氣風口位不要直接吹向人體,特別是頭部,可把扇葉稍稍撥向上或一個不會直吹人體的角度。
3.被子厚薄要合適;小孩生陳代謝旺盛, 體溫相比成人略高,半夜容易因被子太厚感到悶熱汗出,出於本能而「踢被」,反致著涼。如果肚皮受寒,則易發生腹痛﹑腹瀉等脾胃不適症狀。

4.預較時間關冷氣;家長可使用冷氣機的預約功能,在早上4﹑5時自動關閉空調,讓身體慢慢適應,那麼早上小孩出門上學時,不會因室溫與外界溫差太大而生病。

5.定期清潔隔塵網;夏天使用冷氣機頻繁,宜每兩星期或一個月清潔隔塵網一次,每年更須徹底清洗冷氣機一次。此舉能有效阻隔污染物﹑塵埃,減低室內致敏源,不但能改善鼻敏感症狀,並提升冷氣機效能。

6.善用薑﹑蔥等食材;如長期處於冷氣環境下,可於菜餚或湯水中,適當加進薑﹑蔥﹑胡椒等有辛發作用的食材,藉以升發被冷氣鬱閉的陽氣。

7.巧製消暑甜品;除了「歎冷氣」,媽媽們也可製作海帶綠豆沙、蜂蜜檸檬水、烏梅湯、蓮子百合糖水予孩子享用。這些食療不但能消暑﹑生津,還有清心除煩的作用,符合夏天要「靜心」的養生之道。自家製作,又可控制甜度,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糖份。
註:以上食療只供參考,各人體質不同,飲用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

原文刊載於HK01 2018-05-25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淺談手麻


中醫對於手麻一証,把它歸類於痺証範圍,並認為風、寒、濕合而為痺。風、寒、濕是病邪,可以是天氣(冬天、梅南天)、生活環境(潮濕、空調)導致;這些因素會塞礙氣血運行,令氣血不能有效輸佈,引致麻痺。另外便要考慮病人內在臟腑功能失調;如病人脾胃不好,消化功能差,不能有效將食物營養轉化為氣血,濡養四肢,也可引致麻痺。

手指麻痺,如果結合解剖和神經的角度,便要從上而下,即從頸到手,以明確診斷是哪個地方出問題引致手麻。

因為手指的感覺神經是由頸段脊髓分出神經根,在頸腋部組成臂叢神經,再分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等通過上臂和前臂,成為未梢神經分布到手和手指。每條神經都有明確的支配區。
當這些部位的神經發生損傷、或出現炎症、腫瘤、肌肉勞損令神經受壓,引起感覺異常時就會出現手指發麻。

例如媽媽明確應覺到哪幾根手指麻痺,如「三個半手指麻木」(拇指、食指、中指及半個無名指),則可考慮腕管綜合症。但腕管綜合症只是手麻的其中一個可能,臨床上還有頸椎病、尺神經炎、肘管綜合症、尺側腕管綜合症。。。等,均可引致手麻。臨床上有相關的檢查可作明確的鑒別診斷。如果麻痺夾雜疼痛,要鑒別的病種也就更多了。

媽媽首先要注意抱B姿勢是否正確,抱B一段時間後,要適度伸展手腕,避免手臂長期維持一個姿勢。適當休息,用暖水(或以薑皮、桂枝、香茅煲水)浸手,溫通經絡。

如果症狀持續沒有改善,宜找中、西醫檢查,以明確診斷,對症治療。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在對的時間,服食對的藥!!


放假回港,收到診所訊息,說10天前診治的一個病人,服藥後感不適!

翻查病歷記錄,該病人以喉嚨痛、鼻塞、流黃鼻涕、咳吐黃痰為主訴。

電聯病人,10天前診症後配了3劑草藥,因真空代煎藥要第二天才拿到,所以當天她索性服西藥緩解病情,直到抗生素療程完結後。她以為配了的感冒中藥可以當保健用,以預防再次感冒,所以隔了十天,照舊服用當初的處方。

治風熱感冒的藥,以清熱藥為主。患者現在已無黃痰、黃鼻涕、喉嚨痛的熱象。診症時開的清熱藥,隔了10天才服用,變了藥不對症。既已沒有熱象可清,反過來清了自己的陽氣,結果出現頭暈。

疾病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特別是外感,傳變迅速。感冒藥處方本來是針對祛除病邪,不是以調理為目的。你們會在沒發燒情況下服退燒藥?沒腫瘤的情況下服化療藥?以預防發燒?預防腫瘤嗎?

這也不能怪病人,畢竟中藥產品市場常標榜中藥是草藥、天然、安全、可常常服用以作保健作招徠,令市民大眾以為藥可以隨時食或隨便食,求個心理安慰。

患者聽過當中原理後,恍然大悟。我亦囑咐患者,如果下次覺得沒時間煲藥,索性開沖劑好了,就像沒時間煮住家飯,食飯盒也不會太差,總比吃隔了十天的住家飯強吧?!
記著:要在對的時間,服用對的藥物。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立夏食療】「暑濕」易令小孩似病非病 影響夏日身心健康

 原文刊於HK01
【立夏食療】「暑濕」易令小孩似病非病 影響夏日身心健康


「疰夏」有明顯季節性,入夏後發病、秋涼後症狀消失,「疰夏」雖有自癒性,但其似病非病的症狀可歷時數月,嚴重影響一家人的夏日健康和心情。
要如何預防「疰夏」,健康地迎接夏天到來,一起享受夏日親子樂,可以嘗試以下食療和方法,1歲半以上的小孩便可食用。


養津防中暑
夏天戶外親子活動選擇多,如野餐、踏單車、球類活動等。運動量增加、出汗多,氣隨汗脫,人便容易感到疲倦。大人小孩都應及時和適量補充體內水分。媽媽可為家人準備以下消暑生津的飲料,預防中暑。
1. 烏梅飲
烏梅是梅子的未成熟果實加工熏製而成。味酸澀性平、能生津液、止煩渴。
製法:
準備烏梅10枚,以滾水煮30分鐘,然後加入蜜糖或冰糖調味。
2. 檸檬水
忙碌的媽媽如果想再簡單一點,可以用檸檬。檸檬味酸性平、生津、止渴、袪暑、降脂。
製法:
在開水中加數片檸檬,便有醒胃生津之效。


妙用西
西瓜是夏天的消暑聖品,除了可直接食用或榨汁飲用外,原來大家丟棄的西瓜皮,也是夏天一寶。中醫把曬乾的西瓜皮稱為「西瓜翠衣」,是一味具有良好清熱解毒作用的消暑中藥。

西瓜翠衣消暑湯
材料:新鮮西瓜皮300克、粟米鬚30克、白扁豆30克、瘦肉適量。
做法:
材料洗淨,西瓜皮切塊,瘦肉切塊及汆水。
煲滾水後放入材料,水滾後再轉慢火煲1個半至兩小時即可。
效用:
西瓜皮-味甘性凉、消暑除煩;
粟米鬚-味甘性平、利尿消腫
白扁豆-味甘性平、健脾化濕、止泄瀉。
西瓜皮除了可以煲湯外,也是女士們的美顏聖品,把吃完的西瓜,去掉红色果肉部份,白色部份切成薄片,雪凍後用來敷臉,不但能鎮靜日曬後的肌膚。並有收縮毛孔和保濕作用。

對忙碌的媽媽來說, 一個西瓜買回家,一物多用,既有食療又有美容妙效。不過西瓜始終偏涼性,脾胃虛寒,容易泄瀉的人士,還是要慎吃。


養心-鍛鍊孩子專注力
中醫認為夏天與心氣相通,心屬火,嚴夏的酷熱易助長心火,使人心浮氣燥。「心主神明」, 養心另一層意義就是防止情緒起伏。俗語云:「心靜自然涼」,可是孩子天性喜走動,如何能令他們安靜下來呢?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共讀、聽音樂、繪畫、做手工、下棋、砌圖,這些活動不但有助鍛鍊孩子專注力和創意,並可促進親子交流,亦附合夏天「靜心」的養生模式。
從雪櫃裏取出來的食物,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喝。
戒冰冷飲食
中醫認為冷飲凍食傷脾陽,影響胃腸功能,易誘發胃痛、腹痛、腹瀉等胃腸疾病。初夏時節,如果真的無法抗拒凍飲的誘惑,那麼從冰箱裏取出來的食物,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喝,未嘗不是一種折衷方法。其實,除了冷飲凍食外,很多食物本身都有消暑作用,如綠豆、海帶、冬瓜、涼瓜、絲瓜、士多啤梨、葡萄等,其中首推西瓜。



註:以上食療只供參考,各人體質不同,飲用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