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幫大腸做運動---針灸治療頑固性便秘1例

病人便秘20 餘年,訴說每次需服瀉藥才能通大便,並有胃脹噯氣,希望針灸治療。


我對針灸治療胃腸消化系統病,如便秘、腹瀉、胃痛等療效是滿有信心的;選取了天樞、中脘、氣海、足三里、合谷等穴,行手法至有酸麻脹針感,病人胃痛已止,但唯獨腹部欠動靜;即意味著大腸沒有蠕動的跡象。馬上加便秘要穴-支溝,並對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谷加強手法刺激,但病人腹部仍没半點反應。這幾個臨床上行之有效的便秘穴位,怎可能一點動靜也沒有?猛然想起大腸經下合穴,位於小腿的上巨虛穴,馬上針刺左側上巨虛穴,並行手法刺激,果然行針時病人自覺懶惰多年的大腸終於動起來。

小結:大腸從右下腹開始向上,沿著肚臍上方橫行,再於左腹側走向下,走向就像一個ㄇ字形的符號。身體器官功能用則進,不用則癈。病人便秘已廿餘年,一直依賴瀉藥通便, 腸道已失去自主排便的動力。排便以通降為順,再考慮到大腸排便的生理走向, 所以只選取左側的上巨虛行捻轉手法來導氣下行,達到刺激腸蠕動的效果,果然行針時病人自覺懶惰多年的大腸終於動起來。


古人的經驗智慧,深藏於精密的經絡系統之中。經絡系統的特定穴中,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上的6個腧穴,又稱為六腑下合穴,主要分布於下肢膝關節附近。六腑之氣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陽經上各有合穴,使手足三陽經又有上下相合的關係,起到溝通上下內外經氣的功能。下合穴主要用於治療六腑病。便秘與大腸有關,大腸屬於六腑之一, 「合治內腑」,所以選取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能達到導氣下行,促進腸蠕動排便的效果。

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大腸的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婦女尿滲﹑尿失禁的中醫治療

產婦在醫院誕下寶寶後,都有物理治療師專門教新產婦做會陰和提肛運動,以鍛鍊因生產致鬆弛的會陰肌肉和骨盆底肌肉,並助預防產後尿滲。

尿滲是常見的產後婦科疾,患者往往在咳嗽﹑大笑﹑急步行時,尿液不自主地滲出。特點是正常狀態下無遺尿僅於咳嗽、噴嚏、大笑致腹壓增高時,導致尿液不自主漏出,停止加壓時漏尿停止並不伴有尿頻、尿急等症狀;現代醫學稱之為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簡稱SUI)。尿滲與尿失禁是嚴重程度上的差別。見於年老體弱、多次自然分娩、更年期後、肥胖 或患有長期咳嗽的女士

臨床上,壓力性尿失禁可以分不同程度:
Ⅰ度-只是在腹壓突然增加(咳嗽、大笑等)時,偶有尿液溢出
Ⅱ度-在從事增加腹壓的日常工作時(如提重物),常常有尿液溢出
Ⅲ度-在起床直立行動時,即有尿液溢出
Ⅳ度 -不論是直立行動或是臥床均有尿液溢出

很多婦女都不認為尿滲是病,覺得用護墊便可解決,甚至認為是老化的過程,認為無得醫,而且大部份女性都認為尿滲問題難於啟齒而諱疾忌醫,直到發展至尿失禁時才認真去找醫生治療。


中醫對尿失禁問題早有幾千年的認識;《素問·咳論》:“膀胱咳狀,咳則遺溺。”即在咳嗽時出現尿失禁,中醫稱為膀胱咳。與現代醫學壓力性尿失禁病因定義相吻合。

尿滲﹑尿失禁外因:《婦人大全良方》:“又婦人產蓐,產理不順,致傷膀胱,遺尿無時。”可見古代已認識到此病的發生可由妊娠生產引起。還記得自己生小女兒時,即使有了第一胎陣痛經驗,亦無助提升我第二胎分娩時的儀態。那陣痛真是痛入骨髓,到後來宮縮愈來愈密,我要以撻生魚的方式,以痛止痛來轉移陣痛的感覺。當時護士都好言相勸,著我不要這樣“自殘”,否則撻出個產後腰痛,將來很麻煩。生產時,荷爾蒙令骨盆﹑肌肉經歷重大的「臨時改組」,以順利把寶寶從子宮經陰道推出媽媽體外,產婦常因分娩痛昏了頭,錯誤用力導致盆底肌肉和神經損傷也不自知。

尿滲﹑尿失禁內因:雖然陰道分娩是發生產後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但剖腹產也不能完全避免產後尿滲的發生。《胎產新書》:“產後氣血虛脫,溝瀆決裂,瀦蓄不固,水泉不止,故數而不禁耳。”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在論述遺尿的病機時也認為,由於氣血太虛不能約束所致。懷孕和生產過程對氣血消耗極大,而照顧新生兒可以「心力交瘁」來形容,易耗氣傷神,加上個人體質的差異﹑年紀漸長,氣血逐漸虧虛,也有機會出現尿滲。

病機:
中醫認為遺尿問題病位在膀胱,多為腎、脾氣虛所致。《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由《內經》的論述可知,因此,小便失常的各種疾病多可歸之於氣化失常。遺尿多為氣虛固攝無力,氣化失司,不能約束尿道,尿液因而不能固守。朱丹溪的《格致餘論·胞損淋瀝論》:“常見尿胞因收生者不慎,以致破損而得淋瀝病,遂為廢疾…難產之由,多是氣虛,難產之後,血氣尤虛。”將產後遺尿歸納為氣虛不固。

治療原則:溫腎補虛、固本培元、固攝止遺
因此中醫多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腎氣不足,膀胱氣化失約,不能約束小便,或產後病後體弱,肺脾氣虛,固攝無權,不能攝製小便。根據辨證論治以溫腎補虛、固本培元、固攝止遺為用藥原則,如<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縮泉丸>等,再考慮病人其他伴隨症狀作藥物加減。

針灸選穴三焦俞﹑腎俞﹑次髎關元、氣海﹑中極﹑三陰交﹑足三里等。
針灸除了本身有調和臟腑氣血作用外,更可加強盆底肌肉功能,對因生產時用力不當下引致的肌肉﹑神經損傷﹑鬆弛的骨盤肌肉,作出針對性的治療。

臨床上,我愛選用膀胱經的三焦俞(位於L1旁開1.5吋)﹑腎俞(位於L2旁開1.5吋)次髎穴(位於S2骶後孔凹陷處)因膀胱頸及近端尿道由T10~L2 的交感神經支配,主管膀胱頸及近端尿道的收縮;尿道外括約肌受陰部神經(S2S4)的分支---會陰神經支配,在平常可以維持尿道一定的張力。針刺三焦俞﹑腎俞或次髎穴時行補瀉手法,使該神經支配的肌肉收縮,提升效果。而三焦俞有疏調三焦、通利水道之效﹑腎俞本身有補益腎氣的作用,亦有利治療產後腰痛,與膀胱募穴-中極合用,又為俞募配穴法。中極屬任脈經穴,為膀胱募穴,位置鄰近膀胱,能調節膀胱的功能,又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加強調整膀胱氣化功能。

另根據“經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則,還可選取小腹局部穴位-任脈的關元、氣海等穴,發揮局部治療作用,以疏通經氣,助膀胱氣化,起到補腎納氣固攝的作用

遠道取穴: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可選取三陰交、足三里等穴,發揮遠道治療作用及全身調理作用。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功擅補脾益腎、統調肝、脾、腎三經經氣,此穴除了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外,也可治療男女遺溺等病症,從而達到補元氣、扶正固本之效。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胃下合穴,為保健要穴,腎為先天之本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取足三里,有健運脾胃、培固後天之本之療效。

小結:尿滲除了是物理性的損傷引致肌肉鬆弛外,還反映了臟腑一定程度的氣血虛損。治療此病一般預後較好,但如果不進行早期診治,病情有機會隨年月增長,由輕度尿滲進一步發展至嚴重的尿失禁,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社交。

引申閱讀:<排尿神經控制>

http://www.tcs.org.tw/book/pdf/002/02.pdf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1分鐘針灸之急性腰扭傷

患者:男,年30
主訴:腰痛2天。昨天因替小狗洗澡,久蹲後站立時右側腰痛不已。
診斷:急性腰扭傷
著患者上治療床檢查,但患者腰 痛不能轉側,根本上不到病床,查體彎腰,最多只能彎5度,已痛不可耐。於是決定先針督脉經穴---「水溝穴」;即俗稱的「人中」。

由於患者第一次接觸針灸,近距離看著我拿針對著 他的人中,非常懼怕,問為何腰痛要針扎他的臉?? 考慮病者的緊張情緒,針落「人中穴」後, 也不敢行手法, 囑患者再彎腰比較,這次能彎到30度,改善明顯。疼痛減輕了,活動度改善,患者可自己上治療床並趴下。但檢查時,稍稍觸碰腰肌仍敏感疼痛,想起急性腰 扭傷可扎「腰痛穴」,於是在同側手背上找了腰痛點,針刺下去並行手法捻轉,病人反應是酸麻脹痛,再檢查腰部,病人說疼痛已減輕7成,覺得非常神奇!接著繼續腰 部針灸(L2~L4兩側共6針),並行手法推拿。

治療完成後,疼痛已好轉了8、9成, 左右轉側基本不受限, 患者還能來個90度躬躹致謝,拿起雨傘(進來時是以雨傘當拐扙輔助步行)輕鬆的步出診室。

小結 :這次急性腰扭傷,患者彎腰由0→30→90度的大躍進,關鍵穴位仍是水溝穴腰痛點,兩個穴位操作時間加起來也只是1、2分鐘的事,馬上起到立竿見影之效。

很多時候,遇上急性痛症,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針灸又心存恐懼的病人, 一穴起效至關重要除了馬上減低痛楚,還可令患 者建立信心,繼續治療,提升遠期療效。
水溝穴為督脈經穴,別名人中、鬼宮,為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位於人中溝正中線上1/ 32/3交界處。

腰痛點穴,中醫奇穴出自于《小兒推拿方脈活奧秘旨全書》。位於手背指,當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共兩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