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YAHOO:婦女尿滲、尿失禁的中醫治療

原文刊登於YAHOO2017年8月17日
產婦在醫院誕下寶寶後,都有物理治療師專門教新產婦做會陰和提肛運動,鍛鍊因生產致鬆弛的會陰肌肉和骨盆底肌肉,並助預防產後尿滲。
尿滲是常見的產後婦科疾病,特點是正常狀態下無遺尿,但患者往往於咳嗽﹑大笑﹑急步行等致腹壓增高的行為時,導致尿液不由自主漏出,當停止這些加壓動作時漏尿則停止,並不伴有尿頻、尿急等症狀;現代醫學稱之為壓力性尿失禁,是尿失禁的其中一類型。
中醫對尿失禁問題已有幾千年的認識;《素問·咳論》:「膀胱咳狀,咳則遺溺。」即在咳嗽時出現尿失禁,中醫稱為膀胱咳。與現代醫學壓力性尿失禁病因定義相吻合。《婦人大全良方》:「又婦人產蓐,產理不順,致傷膀胱,遺尿無時。」可見古代已認識到此病的發生可由妊娠生產引起。生產時,荷爾蒙令骨盆﹑肌肉經歷重大的「臨時改組」,以順利把寶寶從子宮經陰道推出媽媽體外,產婦常於分娩時痛昏了頭,錯誤用力導致盆底肌肉和神經損傷也不自知。
雖然陰道分娩是發生產後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但剖腹產也不能完全避免產後尿滲的發生。《胎產新書》:「產後氣血虛脫,溝瀆決裂,瀦蓄不固,水泉不止,故數而不禁耳。」 將產後遺尿歸納為氣虛不固。懷孕和生產過程對氣血消耗極大,而照顧新生兒可以「心力交瘁」來形容,易耗氣傷神,加上個人體質的差異﹑年紀漸長,氣血逐漸虧虛,也有機會出現尿滲。
中醫認為遺尿問題病位在膀胱,多為腎、脾氣虛所致。中藥治療以溫腎補虛、固本培元、固攝止遺為原則,如<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縮泉丸>等,再考慮病人其他伴隨症狀作藥物加減。除了內治法,針灸對治療尿滲也有良好療效。針刺膀胱經局部穴位如三焦俞﹑腎俞或次髎穴時行補瀉手法,除了激發經氣, 更可加強盆底肌肉功能,對因生產時因用力不當下引致的肌肉﹑神經損傷﹑鬆弛的骨盤肌肉,作出針對性的治療。另根據「經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則,還可選取任脈的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以疏通經氣,助膀胱氣化,起到補腎納氣固攝小便的作用。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