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刺絡拔火罐-「癤癤」敗退


癤瘡

 病人左側耳背長有波子大小,突起的皮疹數月餘,有時按之疼痛。中醫稱之為「癤」或「癤瘡」。癤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病人說昨天不明原因下頭痛欲, 直言痛到想坎頭埋檣, 😖左側耳後癤瘡位置疼痛明顯。遂叫女兒用縫紉針針刺其癤瘡,並用手嘗試擠膿頭。但只出了點血水,多了個傷口,卻未能緩解疼痛。

刺絡拔罐
觸摸其癤瘡, 已呈現波動感, 時機成熟,可以刺絡+拔火罐,以放出瘀血,吸出膿栓。病人自訴感覺癤瘡根腳很深, 直到放了1/4罐瘀血後, 方感癤瘡前後2CM的繃緊皮膚放鬆過來。膿出後, 頭痛亦隨之消失。

然後處方益氣補血的藥,補補身並調理身體。

此次為病人刺絡放血,用針在癤瘡上一刺, 火罐一蓋上, 瘀血馬上勢如泉湧,很快已出了1/4小罐。 
其間一直監察病人有沒有頭暈,病人說沒有, 並說頭痛有愈來愈輕鬆之感。印證了瘀熱久鬱在內, 正邪相搏,抗爭不下, 欲出與不能出之間,因此發為疼痛。現今給癤瘡挑了個出口, 令邪有出路, 因此膿栓吸出後,邪去正安,疼痛便止。😀

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出膿就好”

思考題:大家都針刺癤瘡,何以病人叫女兒針刺其癤瘡, 卻只是痛上加痛?

1.瘡有大小, 根腳有深有淺。像暗瘡這些表淺位置的,可以針刺後用手擠出膿栓。 
但位置深的, 用手擠壓, 也只是在表皮磨擦已, 因此需借助拔罐的吸力, 將深藏於皮下的膿栓吸出, 患者於治療的過程中,亦不覺明顯疼痛。

2.叫一個中醫門外漢操作刺絡放血,她怕弄傷媽媽, 也不知應該刺哪兒, 自然刺得表淺, 刺不中關鍵位置。

當醫師, 對病人要有愛心,但面對病灶時,還必需狠心。

所以治療前要向病人清楚講解,操作時需時刻問病人感覺,並予以調節。落針時,絕不可心慈手軟。

關於「癤」

癤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隨處可生,小兒、青年多見。《外科理例》謂:“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突起根淺,腫勢局限,掀紅疼痛,範圍多在3cm左右,易腫,易潰,易斂。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一般症狀輕而易治。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或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的 "多發性癤病",則不易治癒。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轉載自<中醫外科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